小白兔长大了,开始不只希望有胡萝卜,开始期待爱情……
灰兔子很好,总是把胡萝卜给我吃,可灰兔子真的就是我的爱人么?
小白兔背了很多灰兔子送她的胡萝卜,告别了灰兔子,走进了森林。
小白兔最先遇到大雁,小白兔以为,他们相爱了,可慢慢地,小白兔发现,她永远无法追上大雁的脚步,当大雁飞起来的时候,她只能仰着头不停奔跑。她的脖子很酸,也跑得很累了,小白兔偷偷想到放弃,可是没有说出来。有一天,大雁告诉小白兔——
我要离开你,因为你不能和我一起飞翔。
这是小白兔的初恋,她哭红了眼睛,带着剩下的胡萝卜继续向前走。
大雁不是我的爱人,我没法和他并肩向前走。
小白兔遇到了大熊,她觉得自己甚至都不喜欢大熊,更谈不上爱情。可是大熊说,森林其实很危险,要陪她一起往前走,直到小白兔遇到她的爱人。
大熊对小白兔很好,会在天气很冷的晚上把小白兔放进树洞,自己挡在洞口,会在食物很少的时候把自己的晚餐省下来给小白兔做第二天的早餐。
大熊也很好,但是我要怎么告诉他我更需要天冷的时候可以依偎在一起取暖,还有,我不喜欢跟他吃相同的东西
就在这个时候,大熊遇到了狐狸,狐狸很美,她说自己喜欢大熊,想跟大熊在一起。大熊告诉小白兔——
我只想跟你在一起,我并不爱狐狸。
可最后,一天早上小白兔醒来的时候,发现树洞口没有大熊的身影,他不告而别了。小白兔知道,大熊跟着狐狸离开了。
小白兔整理背包,想要继续向前走,她突然发现,背包里多了很多胡萝卜。
大熊终于想明白我要什么,可还是离开了。他不会回来了吧,也许这样,对我们都很好。
在一个下雨天,小白兔遇到了狼,虽然她很清楚跟狼在一起,最后受伤的只会是自己。可是,小白兔还是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狼,每天提心吊胆地跟他在一起。
终于,狼还是在一个下雨天,挥手赶走了已经遍体鳞伤的小白兔——
我已经厌倦你了,你快点离开。
小白兔收拾背包,里面的胡萝卜已经不多了,该不该继续往前走,真的会得到爱情么?她把背包放在树下,看着外面的风雨。
我是不是不应该爱上狼,或者,我是不是不应该走进这森林里寻找我都不确定是什么的爱情?
小白兔开始想念以前跟灰兔子一起的生活,可是,走了这么远的路,她还走得回去么?突然,小白兔听到悉悉索索的声音,回头去看时,一个灰灰的身影在往她的小背包里放胡萝卜——
我一直偷偷跟着你,只是怕你会吃不到胡萝卜……
小白兔终于明白爱情是什么,爱情,也许就是两个人可以一起分享胡萝卜。
http://www.yimaneili.net/gongyu/space.php?uid=214&do=thread&id=6047
Here I am To Worship
2010年5月29日星期六
2009年11月20日星期五
工作场所中的上帝
原载《传扬》http://noah.ccim.org/htdocs/efc.nsf/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十8)牧师接着说:「我知道在座许多弟兄姐妹一生中也许没有机会到外地宣教,但你们仍然可以执行大使命,你的邻居就是你的犹太全地,你的工作场所就是你的撒玛利亚。」
许多弟兄姐妹在教会的宣教年会上,都会得到这样的鼓励。对於许多一生没有机会去外地宣教的基督徒而言,工作场所就是他们执行主耶稣大使命的宣教工场。
受到主的托付而肩负起大使命的门徒,在实际工作中,会做多大的努力呢? 《传扬》福音杂志作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基督徒都会向同事表白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和同事吃饭时会祷告的比例达68%,曾经向同事或顾客传福音和介绍有关信仰文章或邀请其参加福音聚会的比例,同样有68%。结果呢?仔细观察每个教会,鲜少有三个以上的会友是来自同一工作场所。好的情况是,同事们分属不同教会,坏的情况是,在工作场所中,基督徒只是少数的一两个。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工作场所中的基督徒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保罗式的角色,所罗门式的角色和罗得式的角色。
工作场所中的保罗
张弟兄是我见过,既有学者风范又有传福音热诚的基督徒。九十年代初期,他失去了大学的教职,只好到公司去工作。当时他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但人们见到的他却仍然是个快乐的基督徒。只要有他在的时候,他的同事就会听到福音,他也会与其它未信主的人辩论信仰问题,他总会令人想起那位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传福音的保罗。听他辩论的时候,也可以见到类似於保罗为真理与众人辩论的样子。有次,一位同事忘记书柜密码锁的密码,无奈之下,请求张弟兄帮忙。张弟兄在众人关注之下,向上帝祈祷。然後按了一组心血来潮的数字开锁,「啪」的一声,锁竟然开了。那位同事瞪大双眼,问张弟兄:「你去的教堂在那里?星期天我也要去看看。」
这位如今重执大学教鞭的弟兄,最让人佩服的,就是在众同事都认为他虽然信上帝,上帝却没有让他从事他想要做的工作。在人生的困难期,仍表现出火热的福音热诚。
方弟兄是一间规模中等的公司人事部门主管,分管职工的培训工作。由於培训内容除了与工作有关外,亦有属於教育性质的。因此,他广泛邀请各非营利组织,包括基督教事工团体来为员工上课,同时也把一些福音期刊发放给职工。这种做法在美国公司十分罕见。公司的高层虽不是基督徒,但却是从小就上教会学校,因此就默许方弟兄的做法。甚至在公司的感恩节餐会时,允许方弟兄作感恩祷告。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有方弟兄的有利条件。在我们的调查中,68%的基督徒属於一般雇员。他们在向同事传福音时,较容易被拒绝或是被讥笑,他们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如同保罗一样。
95%的美国人承认他们相信上帝,这个比例在西方国家是最高的,西欧的比例是50%。据盖洛普在1999年做的一项调查发现,被调查的美国人中,78%认为他们需要属灵上的更新,这比1994年时增加了20%,超过50%的美国人说在过去的一天之内,他们有机会在工作场所谈论信仰。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资深研究员罗拉.那史(Laura Nash),对工作场所与信仰活动做了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她得出的结论是,工作场所的属灵活动正在扩张中。现在的书店里充满了无数有关属灵的书籍,市场达到二十二亿之巨,许多大大小小的属灵会议和祷告会,也在近年来大量增加,表明工作场所的属灵气氛正变得浓厚。
我们所调查的一位弟兄就说,他没有传福音的困扰,因为他的办公室就有一个祷告会。不过即使大环境正在趋向於不排斥宗教,美国人仍然把宗教自由排在宗教之上,也就是说当人们谈及宗教时,他们的信仰是不同的,可能是基督教,也可能是佛教,犹太教等等。比如去年四月份在纽约举行的一个全球性企业领袖会议上,作属灵演讲的就是一位佛教人士。因此,对於有志於成为工作场所的宣教士的基督徒,会面对与其它宗教冲突的难题。他们需要更多的圣经知识,正如保罗一样,需要能真理上驳倒其它信仰的人的力量(尽管不一定要在工作场所辩论这些题目)。这些工作场所中的保罗们,选择业馀时间参加圣经学校或是神学院的进修,或许也是他们保持宣教力量的关键之一。
工作场所中的所罗门
每天早上,林弟兄在读完圣经後,还要花一些时间读有关但以理书或是启示录的解经书,并在一张小纸片上做记录。林弟兄虽然是教会主日学老师,但他并不是在准备主日学讲章,他准备这些完全是为了回答同事们的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威廉.福杰在他的专着《第四次属灵大觉醒》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的经济繁荣,为美国人带来了物质上的充足,从而使他们不断增加对属灵层次的关注,工作场所中有关属灵的话题不断增加。
工作场所中的属灵对话有叁个特点,与在教会里的属灵对话有所不同:一是这种对话包括不同信仰之间的对话;二是这种对话旨在让对方了解自己的信仰,而不是让对方改变信仰;叁是这种对话的起端都是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如九一一事件等等。
林弟兄每天要在工作场所中,回答一些圣经但以理书或是启示录中有关未来的问题。同事们关心的是近来发生的大事,是否可以在圣经中找到线索?或是圣经是否预言未来有什麽大事发生?
「但以理说的,半铁半泥的脚是什麽意思?」同事通常对未来的半铁半泥的脚,比过去的金头更感兴趣。
林弟兄发现,如果他充当了圣经中有关末世的讲解人,多多少少会充当智慧人的角色。同事们将会问他许多的问题:
「你知道还有多少公司像安容(Enron)公司般在做假帐?」
「据说若干年之後,加州会沉到海底去,是真的吗?」
林弟兄不是充满智慧的所罗门,但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因此,他可以尽力去回答这些问题。
去年年底的一个中午,在某大公司的餐厅里有一群人围坐一起用午餐。用餐间的话题是,各个宗教的基要派,这群人中有伊斯兰教徒和基督徒,对话是平和的,每个人都在解释各自信仰的立场和对其宗教中基要派的看法,当中还涉及到灵恩派,甚至还提到「多伦多祝福」的现象。
基督徒要在这种对话中保持参与的条件是:丰富的圣经知识,甚至是神学知识,对其它宗教的了解和有容忍宗教多元化的观点。这对话像是所罗门的谈论,而不是保罗的传道。由於都是同事,加上对宗教信仰的敏感,要让同事改变信仰来信基督的一个方法,就是让他们更了解圣经,这就是许多基督徒在工作场所,虽然无法直接引人归主,但也不放弃谈论圣经的机会。在我们调查的基督徒中,许多人表示,当他们发现同事中有人对圣经感兴趣时,他们会趁热打铁,引其归主。因此,即使行事如所罗门者,也可以有保罗一般的收获。
工作场所中的罗得
杨弟兄早年曾在一艘海轮上实习,当时让他最难过的是属灵上的孤单。上船第一天的晚餐,全体船员围坐用餐,席间话题都是黄色笑话。当然更不会有人做饭前祷告,杨弟兄只好入境随俗,信主後第一次未祷告就用餐。是夜,杨弟兄辗转难眠,不断向神祷告,求神帮助他能活出基督信仰生活来,即使可能使他的实习工作增加困难,也不能向世俗低头。
第二天餐桌上,杨弟兄当着吵吵嚷嚷的同事面前,低头祷告,且故意让祷告时间长到每位船员,包括他的上司都注意到他在祷告。这顿饭吃得有点沉闷,饭桌上出现过去几乎未见的安静,也没有黄色笑话了,船长匆匆吃完就提前离席。
次日,船长把杨弟兄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昨天的祷告,让我想起我本来也是基督徒,但已经多年不过属灵生活了,或许这是上帝藉着你提醒我。」
今天在各工作场所工作的基督徒有多少人如同这位船长?调查中我们发现,和同事吃饭,每次不一定会祷告的比例是32%,可以想像即使宗教容忍度大的国家如美国,还是有2%的人会选择不让同事知道自己是基督徒,工作在像那位船长的环境里的基督徒,是何等容易放弃信仰行为。这些人可以说是现代的罗得,他们为罪人担忧,也可能会为同事、老板祷告,但却不让他们知道。
关弟兄在中国大陆时就信主了,每当他和同事们吃饭时,谢饭祷告就是他最为难的事。每次要做祷告时,他就故意把筷子掉在地上,然後弯腰去捡筷子,便在桌子下面完成他的谢饭祷告。
关弟兄当然有他的顾虑,不过许多人选择不表明基督徒身份,可能与他们的经历有关,有17%受调查的基督徒曾经因信仰被同事讥笑,这也可能是他们选择作罗得的原因。创世记中所多玛城的毁灭,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其中之一就是,罗得虽然身为该城的治理者,却没有传神的道,导致该城被毁。
西方传统观念是,工作场所谈论属灵的事是不恰当的,因为信仰与财运是不相容的。但近年来,人们正在打破这种观念,努力营造工作场所的属灵气氛,这种气氛还带有新经济的气息,如谈论为何要在工作场所寻找上帝的书,书名就叫 "Spirituality@Work",而 "Faith@Work" 则是一组关於属灵的训练课程。
在这股属灵复兴浪潮下,工作场所的保罗们,应有更大的空间,所罗门们也会有更大的作为,而罗得们也许会像那位船长般被保罗们唤醒。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十8)牧师接着说:「我知道在座许多弟兄姐妹一生中也许没有机会到外地宣教,但你们仍然可以执行大使命,你的邻居就是你的犹太全地,你的工作场所就是你的撒玛利亚。」
许多弟兄姐妹在教会的宣教年会上,都会得到这样的鼓励。对於许多一生没有机会去外地宣教的基督徒而言,工作场所就是他们执行主耶稣大使命的宣教工场。
受到主的托付而肩负起大使命的门徒,在实际工作中,会做多大的努力呢? 《传扬》福音杂志作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基督徒都会向同事表白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和同事吃饭时会祷告的比例达68%,曾经向同事或顾客传福音和介绍有关信仰文章或邀请其参加福音聚会的比例,同样有68%。结果呢?仔细观察每个教会,鲜少有三个以上的会友是来自同一工作场所。好的情况是,同事们分属不同教会,坏的情况是,在工作场所中,基督徒只是少数的一两个。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工作场所中的基督徒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保罗式的角色,所罗门式的角色和罗得式的角色。
工作场所中的保罗
张弟兄是我见过,既有学者风范又有传福音热诚的基督徒。九十年代初期,他失去了大学的教职,只好到公司去工作。当时他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但人们见到的他却仍然是个快乐的基督徒。只要有他在的时候,他的同事就会听到福音,他也会与其它未信主的人辩论信仰问题,他总会令人想起那位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传福音的保罗。听他辩论的时候,也可以见到类似於保罗为真理与众人辩论的样子。有次,一位同事忘记书柜密码锁的密码,无奈之下,请求张弟兄帮忙。张弟兄在众人关注之下,向上帝祈祷。然後按了一组心血来潮的数字开锁,「啪」的一声,锁竟然开了。那位同事瞪大双眼,问张弟兄:「你去的教堂在那里?星期天我也要去看看。」
这位如今重执大学教鞭的弟兄,最让人佩服的,就是在众同事都认为他虽然信上帝,上帝却没有让他从事他想要做的工作。在人生的困难期,仍表现出火热的福音热诚。
方弟兄是一间规模中等的公司人事部门主管,分管职工的培训工作。由於培训内容除了与工作有关外,亦有属於教育性质的。因此,他广泛邀请各非营利组织,包括基督教事工团体来为员工上课,同时也把一些福音期刊发放给职工。这种做法在美国公司十分罕见。公司的高层虽不是基督徒,但却是从小就上教会学校,因此就默许方弟兄的做法。甚至在公司的感恩节餐会时,允许方弟兄作感恩祷告。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有方弟兄的有利条件。在我们的调查中,68%的基督徒属於一般雇员。他们在向同事传福音时,较容易被拒绝或是被讥笑,他们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如同保罗一样。
95%的美国人承认他们相信上帝,这个比例在西方国家是最高的,西欧的比例是50%。据盖洛普在1999年做的一项调查发现,被调查的美国人中,78%认为他们需要属灵上的更新,这比1994年时增加了20%,超过50%的美国人说在过去的一天之内,他们有机会在工作场所谈论信仰。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资深研究员罗拉.那史(Laura Nash),对工作场所与信仰活动做了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她得出的结论是,工作场所的属灵活动正在扩张中。现在的书店里充满了无数有关属灵的书籍,市场达到二十二亿之巨,许多大大小小的属灵会议和祷告会,也在近年来大量增加,表明工作场所的属灵气氛正变得浓厚。
我们所调查的一位弟兄就说,他没有传福音的困扰,因为他的办公室就有一个祷告会。不过即使大环境正在趋向於不排斥宗教,美国人仍然把宗教自由排在宗教之上,也就是说当人们谈及宗教时,他们的信仰是不同的,可能是基督教,也可能是佛教,犹太教等等。比如去年四月份在纽约举行的一个全球性企业领袖会议上,作属灵演讲的就是一位佛教人士。因此,对於有志於成为工作场所的宣教士的基督徒,会面对与其它宗教冲突的难题。他们需要更多的圣经知识,正如保罗一样,需要能真理上驳倒其它信仰的人的力量(尽管不一定要在工作场所辩论这些题目)。这些工作场所中的保罗们,选择业馀时间参加圣经学校或是神学院的进修,或许也是他们保持宣教力量的关键之一。
工作场所中的所罗门
每天早上,林弟兄在读完圣经後,还要花一些时间读有关但以理书或是启示录的解经书,并在一张小纸片上做记录。林弟兄虽然是教会主日学老师,但他并不是在准备主日学讲章,他准备这些完全是为了回答同事们的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威廉.福杰在他的专着《第四次属灵大觉醒》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的经济繁荣,为美国人带来了物质上的充足,从而使他们不断增加对属灵层次的关注,工作场所中有关属灵的话题不断增加。
工作场所中的属灵对话有叁个特点,与在教会里的属灵对话有所不同:一是这种对话包括不同信仰之间的对话;二是这种对话旨在让对方了解自己的信仰,而不是让对方改变信仰;叁是这种对话的起端都是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如九一一事件等等。
林弟兄每天要在工作场所中,回答一些圣经但以理书或是启示录中有关未来的问题。同事们关心的是近来发生的大事,是否可以在圣经中找到线索?或是圣经是否预言未来有什麽大事发生?
「但以理说的,半铁半泥的脚是什麽意思?」同事通常对未来的半铁半泥的脚,比过去的金头更感兴趣。
林弟兄发现,如果他充当了圣经中有关末世的讲解人,多多少少会充当智慧人的角色。同事们将会问他许多的问题:
「你知道还有多少公司像安容(Enron)公司般在做假帐?」
「据说若干年之後,加州会沉到海底去,是真的吗?」
林弟兄不是充满智慧的所罗门,但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因此,他可以尽力去回答这些问题。
去年年底的一个中午,在某大公司的餐厅里有一群人围坐一起用午餐。用餐间的话题是,各个宗教的基要派,这群人中有伊斯兰教徒和基督徒,对话是平和的,每个人都在解释各自信仰的立场和对其宗教中基要派的看法,当中还涉及到灵恩派,甚至还提到「多伦多祝福」的现象。
基督徒要在这种对话中保持参与的条件是:丰富的圣经知识,甚至是神学知识,对其它宗教的了解和有容忍宗教多元化的观点。这对话像是所罗门的谈论,而不是保罗的传道。由於都是同事,加上对宗教信仰的敏感,要让同事改变信仰来信基督的一个方法,就是让他们更了解圣经,这就是许多基督徒在工作场所,虽然无法直接引人归主,但也不放弃谈论圣经的机会。在我们调查的基督徒中,许多人表示,当他们发现同事中有人对圣经感兴趣时,他们会趁热打铁,引其归主。因此,即使行事如所罗门者,也可以有保罗一般的收获。
工作场所中的罗得
杨弟兄早年曾在一艘海轮上实习,当时让他最难过的是属灵上的孤单。上船第一天的晚餐,全体船员围坐用餐,席间话题都是黄色笑话。当然更不会有人做饭前祷告,杨弟兄只好入境随俗,信主後第一次未祷告就用餐。是夜,杨弟兄辗转难眠,不断向神祷告,求神帮助他能活出基督信仰生活来,即使可能使他的实习工作增加困难,也不能向世俗低头。
第二天餐桌上,杨弟兄当着吵吵嚷嚷的同事面前,低头祷告,且故意让祷告时间长到每位船员,包括他的上司都注意到他在祷告。这顿饭吃得有点沉闷,饭桌上出现过去几乎未见的安静,也没有黄色笑话了,船长匆匆吃完就提前离席。
次日,船长把杨弟兄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昨天的祷告,让我想起我本来也是基督徒,但已经多年不过属灵生活了,或许这是上帝藉着你提醒我。」
今天在各工作场所工作的基督徒有多少人如同这位船长?调查中我们发现,和同事吃饭,每次不一定会祷告的比例是32%,可以想像即使宗教容忍度大的国家如美国,还是有2%的人会选择不让同事知道自己是基督徒,工作在像那位船长的环境里的基督徒,是何等容易放弃信仰行为。这些人可以说是现代的罗得,他们为罪人担忧,也可能会为同事、老板祷告,但却不让他们知道。
关弟兄在中国大陆时就信主了,每当他和同事们吃饭时,谢饭祷告就是他最为难的事。每次要做祷告时,他就故意把筷子掉在地上,然後弯腰去捡筷子,便在桌子下面完成他的谢饭祷告。
关弟兄当然有他的顾虑,不过许多人选择不表明基督徒身份,可能与他们的经历有关,有17%受调查的基督徒曾经因信仰被同事讥笑,这也可能是他们选择作罗得的原因。创世记中所多玛城的毁灭,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其中之一就是,罗得虽然身为该城的治理者,却没有传神的道,导致该城被毁。
西方传统观念是,工作场所谈论属灵的事是不恰当的,因为信仰与财运是不相容的。但近年来,人们正在打破这种观念,努力营造工作场所的属灵气氛,这种气氛还带有新经济的气息,如谈论为何要在工作场所寻找上帝的书,书名就叫 "Spirituality@Work",而 "Faith@Work" 则是一组关於属灵的训练课程。
在这股属灵复兴浪潮下,工作场所的保罗们,应有更大的空间,所罗门们也会有更大的作为,而罗得们也许会像那位船长般被保罗们唤醒。
订阅:
博文 (Atom)